火遍各地的广味小吃铜仁人也爱吃半岛app

2024-02-15 22:06:0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半岛app这几年街道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售卖肠粉的小吃车。尽管商家勤快能干,肠粉仍是供不应求,早晚都有人在小吃车前排队等候,因此肠粉又被人戏称为“抢粉”。

  肠粉营养丰富,老少咸宜,做早餐和宵夜都很合适,也难怪商家难以应对络绎不绝的顾客。一同事的男朋友每天排队给她带肠粉,惹得众人艳羡不已,说他们是在“肠粉式秀恩爱”。

  据传肠粉起源于广东罗定,当时岭南大旱,龙龛道场被设为临时避难所。由于难民众多,仅供应油味糍(一种由四五层蒸米糕混合盐、花生、韭菜、葱直接吃的食物)也难以维持。在厨房帮工的惠能不慎打翻米浆桶,师傅只好在其中加水,结果误打误撞摊出了白如雪花、薄如蝉翼、晶莹剔透的米皮,吃起来鲜香满口,味道比起油油味糍有过之而不及。再加上它耗用食材较少,“油味糍片”很快在泷州大地传播开,以地名称其为“龙龛糍”。

  后来吃货皇帝乾隆专门到罗定吃龙龛糍,自然是赞不绝口,并且开了金口:这东西长得这么像猪肠子,就叫肠粉吧。

  布拉肠粉的浆由粘米粉、粟粉、生粉和澄面按比例调和而成,顾名思义就是用布拉,使粉卷曲裹紧。这种肠粉光滑无皱,厚实有韧劲,缺点是不太容易进味道。

  我更喜欢抽屉式肠粉,它是用纯米浆在蒸盘里均匀摊开,撒上喜欢的配菜,在蒸箱里蒸1~2分钟左右,用工具一刮到底,盛入盘中。淋上酱汁,每一片粉都油光发亮,吃一口能鲜掉舌头。

  酱汁是肠粉的精髓,鱼露是酱汁的灵魂。没有酱汁,孤家寡人的肠粉显得单调无味;没有鱼露,酱汁就如没有棉线的蜡烛、没有钨丝的灯泡半岛app,失去了发光发亮的机会。

  鱼露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原产自福建和广东等地,又称鱼酱油、虾油,也有人称之为“腥汤”。它是以小鱼小虾为原料,经腌制、发酵、熬炼后得到的一种琥珀色汁夜,原本是渔民拿去倒掉的废弃物,后被人发现其风味独特,才开始流传成调味品。

  早期侨民把鱼露带到国外后,它逐渐流行。越南和泰国的菜肴中经常用到鱼露,按照美食家的说法,吃了鱼露就等于去过了越南。

  初识鱼露的人就像面对皮蛋的老外,捏着鼻子皱成苦瓜。它闻起来又腥又臭,但配上食物入口后,其鲜咸爽口的滋味会立即让使用者演绎“真香”定律。

  论起提鲜,鱼露的作用甩鸡精料酒什么的几条街。再普通的饭菜加几滴鱼露进去,就像是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,味道上了几个指数级。某大厨还教过我一个秘诀:用鱼露时加一点白糖,鱼露特有的咸鲜混合着白糖的甜蜜半岛app,能让味蕾开出花来。

  被我推荐种草后,闺蜜说她现在在家腌个黄瓜,拌个木耳,煮个咸汤,都要用鱼露,也成了个深度鱼露控半岛app。

  下班后呼朋唤友,三三两两聚集到小吃街,在摊主热切的招呼下坐到折叠凳子上,一边等候,一边欣赏城市的灯火辉煌,享受清凉的夜风,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。

  看肠粉制作亦是一种美的视觉体验:老板的动作行云流水,右手腕轻飘飘一转,一勺米浆就倾倒在蒸盒上,左手腕上一摇下一晃,米浆摊匀了;换下肠粉熟透的蒸盘,将新蒸盘一推一按,不必再管半岛app。刮板飞舞着,利索地将肠粉卷成卷儿,再拦腰一斩,入碟淋汁端上桌,整套动作一气呵成,若外国友人看到,怕是又要惊叹“中国人都会武术”了。

  碟中的肠粉可爱,像泥坑中酣睡的一头小猪,叫我不忍动筷。到底挡不住诱惑,夹起一片抖了抖,色泽诱人的粉颤颤巍巍,像块果冻;入口鲜美滑嫩,酱汁安抚着迫不及待的味蕾半岛app,肠粉欢快地在牙齿上弹跳,我差点儿连舌头都咽下去。摊主贴心地奉上一碗紫菜虾皮汤,更增长了我的食欲。吃饱喝足后,和好友闲话着归家,惬意极了。

  走出小吃街,回望摊主忙碌的身影,食客满足的表情,蒸箱呼出的白气,满满的人间烟火味儿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搜索